中國國際紡織機械展覽會暨ITMA亞洲展覽會
(ITMA ASIA + CITME 2008)
將于2008年7月27日-31日在上海舉行!
立達抓住“十一五”發(fā)展機遇
——訪立達集團首席執(zhí)行官瑞特、立達紡紗系統(tǒng)首席執(zhí)行官柯納基
記者 李紅梅
立達集團對這次展會高度重視,集團首席執(zhí)行官瑞特(圖右)、立達紡紗系統(tǒng)首席執(zhí)行官柯納基都專程從瑞士趕來。展覽會期間兩位高層一同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采訪。
集團首席執(zhí)行官瑞特說,中國紡機市場對立達非常重要,中國是我們的第二大市場。為了能更好地維護和拓展這一市場,更加接近客戶,立達于2000年在中國常州建立了生產廠。此次展出的D401并條機和C601梳棉機就是在常州生產的。
立達紡紗系統(tǒng)首席執(zhí)行官柯納基補充道,我們在這一次展覽會上就是要突出中國制造。以往,立達產品由于價格高而使許多企業(yè)望而卻步。毫無疑問,這兩款設備由于在中國生產成本明顯降低了,而且這兩款設備都是根據中國市場的需求最新而開發(fā)的。C601梳棉機幅寬達1.5米,梳理面積增加了,產量和效率也大大提高。當然,我們并不是說希望客戶只選擇在國內生產的設備,企業(yè)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選擇國內生產的或是進口的。我們這次也帶了一款在歐洲生產的帶機械手的R40轉杯紡細紗機?梢哉f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自動化程度最高、接頭速度最快的細紗機。
柯納基說,立達的并條機目前在中國高端市場占有很高的份額,而且我們的客戶呈逐年增長的趨勢,今后我們要把清鋼聯都拿到中國來生產,繼續(xù)擴大在中國的生產基地,提高市場占有率。立達不僅要在整機方面有所作為,同時為了提高產品的配套能力,立達集團所屬的專件企業(yè),如生產針布的格拉夫,生產緊密紡裝置、牽伸裝置的緒森等也都進入中國市場,并且成為經緯紡機、馬佐里東臺、太平洋機電等中國紡機企業(yè)的供應商。
談到中國未來的市場,瑞特說:“最近幾年我們已經明顯地感覺到中國企業(yè)對高檔設備的需求越來越多,那些追求高品質的企業(yè)再也不會因為價格困擾而購買低檔設備了。在與中國紡織工業(yè)協會長杜鈺洲的交談中我們也了解到,在‘十一五’期間,中國紡織業(yè)提倡創(chuàng)新,倡導企業(yè)走高端路線,這對立達是一個很好的契機。我相信立達在‘十一五’期間一定會有一個更大的發(fā)展。”
特呂茨勒: 加快本土化生產步伐
——訪德國特呂茨勒公司合作董事長Schuerenkraemer博士
記者 李紅梅
在第十屆中國國際紡織機械展覽會上,德國館里的特呂茨勒公司顯得格外醒目,特別是設備上張貼的“特呂茨勒中國制造豪情上市”的標牌更加引人注目。在紡機展期間,本報記者采訪了德國特呂茨勒公司合作董事長Schueren-kraemer博士。
Schuerenkraemer說:“在過去的幾年里紡織行業(yè)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對于紡機生產商來說,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市場。特呂茨勒作為生產紡織機械的跨國集團公司,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進入中國市場,并于2001年在上海建立了分公司,目的是使用戶對于特呂茨勒的產品有更多的選擇。經過近五年的發(fā)展,上海公司規(guī)模不斷擴大。建廠之初我們并未預想到公司發(fā)展如此之快,但中國市場強大的需求加快了我們的發(fā)展步伐。剛開始的時候,上海的公司主要以生產并條機為主,并且以組裝為主,關鍵部件從德國進口。隨著更多專業(yè)人士的加盟以及制造水平的不斷提高,目前清梳聯和梳棉機在國內的生產加工也順利完成,今后我們還將逐步完成這些機器更先進的本土化生產。”
Schuerenkraemer說,此次展出的BC05梳棉機和TD03并條機就是由特呂茨勒紡織機械(上海)公司生產的。當記者問到在國內生產的設備與在德國生產的有何不同時,Schuerenkraemer強調,無論是德國生產的還是上海生產的特呂茨勒產品都是值得用戶信賴的,設備的技術標準和質量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唯一不同的是,在國內生產的設備會更多地考慮中國企業(yè)的實際需求,比如這次展出的BC05梳棉機,不僅能給客戶提供質量的保障,同時還滿足了中國企業(yè)追求產量最大化的需求。特呂茨勒有118年的歷史,其產品以使用壽命長、備件損耗率低而聞名世界。特呂茨勒的設備是通過降低紡織企業(yè)的運營成本和備件損耗率而提高工作效率,從而為用戶節(jié)約成本,因此,它給企業(yè)帶來的回報也是驚人的。在中國凡是使用特呂茨勒設備的企業(yè)都會有切身體會的。到目前為止,包括德國出口到中國的設備和上海公司銷售的,特呂茨勒已為中國市場提供了3100多臺梳棉機。
Schuerenkraemer表示,特呂茨勒有一支優(yōu)秀的產品開發(fā)團隊,今后將不斷致力于把客戶的需求通過研究開發(fā)轉變成更先進、更適合中國市場的設備。
蘇拉擴大交流互利互惠
——蘇拉紡機集團CEO亨利•菲舍
記者 張永法
目前世界紡織品市場呈現快速發(fā)展趨勢,國際市場的重心正逐漸轉向中國,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紡機企業(yè)也把投資注入了中國的熱點地區(qū)。在第十屆中國國際紡機展舉辦期間,蘇拉紡機集團舉行了記者見面會,記者就蘇拉紡機集團的全球銷售情況,技術開發(fā)方向和與中國相關企業(yè)建立的良好關系,采訪了蘇拉集團的全球CEO亨利•菲舍先生。
亨利•菲舍說,在全球激烈的競爭中,蘇拉紡機集團棉紡設備、化纖設備的技術開發(fā)不僅在歐洲而且在世界上也一直保持著技術領先優(yōu)勢。為了將這一優(yōu)勢擴展到全球最大的中國市場,蘇拉紡機集團下屬的一部分公司不僅在蘇州設立了生產基地,重組了蘇拉(金癉)紡機公司,還把市場上最具競爭力的新產品向中國市場推廣。例如在轉杯紡設備銷售上,蘇拉針對不同客戶將產品分為高中低三個技術檔次,其中120000轉/分的轉杯紡在中國市場熱銷的同時,又推出了速度高達170000轉/分的高檔轉杯紡,充分顯示了在技術開發(fā)上傲視群雄的地位。而150000轉/分的轉杯紡,則完全是為了滿足中國及國際市場高速度、高質量產品需要的。就在中國2005年化纖市場處于低潮時,造成了大量的化纖設備庫存的情況下,蘇拉的紡機技術也沒有停滯不前,在向市場供應16餅、20餅全自動卷繞頭的同時,巴馬格公司仍然開發(fā)出了24餅的工業(yè)絲全自動卷繞頭,速度達到5000米/分,這一新產品在速度、技術水平方面都達到了世界最高水平。在以新技術作為保證的前提下,蘇拉紡機集團2006年的銷售額將達到130億元人民幣,再次確立了強勢地位。雖然蘇拉有些產品價格比中國市場高20%,但效率也高出20%,達到了市場最佳的性價比,蘇拉的產品最終還是在市場得到了認可。在談到與中國紡機企業(yè)的關系時亨利•菲舍認為,與中國企業(yè)的交流、合作就是互利互惠,開辟市場滿足用戶需求。
紡機展為發(fā)展做技術儲備
——訪陜西省紡織協會會長李健偉
記者 韓競 嚴家民 通訊員 李瑞鴻
談到本屆紡機展,陜西省紡織協會會長李健偉的感受是:展出的設備更加注重加工產品小批量、多品種的適應性以及替代化管理的應用,更加注重節(jié)約能源、節(jié)省人力、節(jié)約占地面積,而這正是紡織企業(yè)的需要。從展覽會上我們可以看到國產紡織機械器材進步很快,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進一步縮;國外展出的先進紡機設備仍然代表著國際技術發(fā)展的前沿水平。
李健偉認為,陜西作為中國西部地區(qū)重要的棉紡織工業(yè)基地,面臨著發(fā)展的機遇和改造的重任。與我國東部和中部的紡織大省相比,雖然陜西棉紡織總體規(guī)模發(fā)展比較緩慢,但一直注重技術進步,一批國有大中型企業(yè)一直持續(xù)不斷地進行著技術改造,這正是他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的重要原因之一。這次展覽會期間,陜西省各企業(yè)都派出了大批的工程技術人員參展,對各個工序的新設備進行了廣泛深入的了解,對國內外同類型的設備進行比較分析,為下一步的發(fā)展做好技術儲備。
紡機展新產品展示:
宏源電腦粗紗機最高機械轉速達1600轉/分
記者 張永法
在本屆紡機展上江蘇宏源紡機公司首次展出新型HY492C電腦粗紗機。該設備取消了傳統(tǒng)粗紗機的錐輪變速機構、成形機構,以及車頭傳動齒輪箱體和換向齒輪箱體,由4個電機分別直接傳動羅拉、錠翼、筒管、下龍筋升降運動,通過可編程序控制器(PLC)與變頻裝置組成一個高精度的驅動和控制系統(tǒng),控制四軸電機的同步運轉,錠翼最高機械轉速1600轉/分。由多個高精度的旋轉編碼器、CCD張力檢測裝置與電腦組成的實時檢測、反饋的閉環(huán)控制系統(tǒng),確保以最佳紡紗張力進行紡紗。此外,斷電保護專利技術,能在外部電網突然斷電時,避免造成整臺車細節(jié)或斷頭。
索爾細紗機變頻器可支持多達16段速工藝曲線
記者 張邁建
在本屆紡機展上,昆山索爾通過與行業(yè)巨頭丹佛斯公司合作,研發(fā)出可支持多達16段速工藝曲線的細紗機智能專用變頻器。該變頻器在提高紗線質量和產量上具有很大的優(yōu)勢。它不但能降低紡紗斷頭,減少小紗毛羽,而且在不增加設備和人工的情況下,使紡紗產量平均提高10%。該設備更改工藝方便,只需輕點鼠標就可以瞬間更改上百臺細紗機的錠數工藝,并能夠實時監(jiān)控設備的運行情況,如電流、溫度等。針對紡紗廠飛花較多的情況,公司專門為應對溫度高而設計了獨特的散熱裝置,保證了變頻器運行的可靠性。
常德新型經編機填補電氣系統(tǒng)國內設計空白
記者:徐晶
經緯紡機常德紡織機械有限公司在本屆紡機展上展出了1臺KS3B/DZ-180型經編機,該機是常德紡機自主開發(fā)的最新產品,并在機械和電氣系統(tǒng)的設計方面填補了國內空白。其成圈機構采用計算機動畫模擬成圈機件的配合運動,優(yōu)化了成圈機件與編織紗線的配合和動力特性,確保理想的布面質量。電子控制技術的應用是該機的最大亮點,它融合了變頻、伺服等數字控制先進技術。采用多速電子送徑,以電子牽拉卷取替代了交換齒輪,還配備了激光斷紗自停及布面織疵掃描自停裝置,使先進的激光和電子技術的巧妙配合,能快速準確地檢出斷紗、自動察覺織物瑕疵,并及時停車。機器的可靠性、穩(wěn)定性大幅提高,操作更加簡便,生產效率明顯提高。